“歐佩克+”多個產油國4月初宣布,自5月起至2023年底自愿削減產量。再過幾天,該行動就將實施。此舉給全球石油市場運行帶來新的變數:一方面,“歐佩克+”產油國或將頻繁使用減產手段將油價維持在相對高位;另一方面,原油影響多個下游產業,會對全球經濟復蘇造成影響。在專家看來,中國有必要加快能源自給步伐,盡快推出成品油期貨。
產油國集體減產或將成常態
4月2日,沙特阿拉伯等“歐佩克+”國家開啟自愿減產行動。宣布減產計劃的國家包括沙特阿拉伯、俄羅斯、伊拉克、阿聯酋、科威特、哈薩克斯坦、阿爾及利亞、阿曼等,最初統計的減產總量為165萬桶/天。
隨后召開的“歐佩克+”第48屆部長級聯合監督委員會會議確認了上述行動。從會議決議文本可見,此次會議確認的自愿減產總量實際為166萬桶/天,參與國家是9個,新增加的國家是加蓬。
“此次減產的原因很復雜,但本質上還是為了推高國際石油價格。”國家能源委員會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中化能源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經濟學家王能全說。
受消息影響,國際原油期貨市場價格大幅上漲。布倫特原油價格一度漲至87美元/桶,近期仍維持在78美元/桶以上。
“此次減產提醒國際石油市場,產油國不會對油價過度波動坐視不管,70美元/桶是一個敏感價格點。”石油專家、卓創資訊副總裁鐘健告訴記者,今后油價一旦出現過度波動,產油國就會以產量調整來改變市場預期,這意味著集體減產或將成常態。
減產影響深遠
中國是全球最大的能源進口國。王能全表示,減產消息宣布當天國際油價就漲了5美元/桶,中國日進口量超1000萬桶,意味著一天要多付出5000萬美元的購油成本。中國正在全力以赴拼經濟,這種情況下國際能源價格最好能保持穩定。
高油價也不利于世界經濟發展。“在通脹壓力下,今年全球經濟增速面臨下滑,油價上漲將對世界經濟帶來更大的打擊,也不利于中國出口。”王能全說。
鐘健表示,石油一向被視為“工業血液”,在下游有非常廣闊的應用。集中減產導致的油價上漲將對下游石油化工行業造成一系列影響。
涂料采購網數據顯示,3月以來PET、石油產業鏈有20多種化工品價格環比上漲,最高漲近20%,涉及品種包括正丁醇、丙酮、OX、PX、順酐、二甲苯(溶劑級)、環氧乙烷、異丁醛、加氫苯、純苯、苯乙烯、苯酐、混二甲苯、鄰苯、丁酮、DBP、異丙醇、PE等。
應提高能源自給
對于此次減產的后續影響,專家認為要看國際油價走勢。
“我認為今年布倫特油價大約在85美元/桶左右,仍會在高位,但不會太高。預計二季度末、三季度初全年油價最高。”王能全說。
能源專家、廈門大學中國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長林伯強認為,因烏克蘭危機打亂的油氣供應鏈,修復難度較高。當前,石油需求側剛性較足,和2019年類似,但油價比2019年高很多,可見在高油價背景下需求并未大幅減少。
“油價大幅下降有兩大影響因素:一是油氣供應鏈得到較好修復;二是全球經濟大幅萎縮。但短期來看概率都不大,因此未來一段時間油價或仍維持高位。”林伯強說。
關于中國的對策,王能全認為:“此次集體減產是不合時宜、非理性的,應呼吁沙特阿拉伯等石油出口國從全球經濟大局出發,讓消費國和生產國站在一條線上,從國際石油市場長期穩定的角度來考慮減產事宜。只有全球經濟穩定了,國際石油市場才能長期穩定。”
王能全表示,“歐佩克+”未來在采取類似行動時應與相關國家進行溝通討論。同時,中國要盡可能擴大國內產量,減少進口依賴。中國企業則應加強市場研判,在國際市場突發事件發生后及時與相關部門加強協調,例如在減產消息發布當日就停止從現貨市場買入。
鐘健認為,中國一方面要提高能源自給,加大國內油氣開采力度,另一方面也要加快能源結構轉型,通過提高新能源比例來減少進口依賴。
“此外,應盡快推出成品油期貨,以影響國際油價。這是通過終端產品的價格制定去影響上游產品的策略。在當前的形勢下,成品油期貨與原油期貨之間的‘鏈條’要盡快接上。”鐘健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