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優勝劣汰的A股市場環境下,可轉債市場生態也正在發生變化。
5月11日,*ST搜特股價繼續一字板跌停,連續13個交易日跌破面值,提前鎖定面值退市。若*ST搜特被宣判終止上市,搜特轉債也將退市,成為繼藍盾轉債后,第二只可能退市的可轉債。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退市風險外,公司還存在清償困難,可轉債或面臨違約風險。聯合資信曾將公司主體及可轉債的信用等級下調為CCC,評級展望為負面。
雖然此前可轉債市場一直沒有過違約記錄,輝豐轉債此前通過回售兌付解除了危機,但全面注冊制下退市通道越來越暢通,基本面差的公司退市將可能帶來可轉債違約情況。
排排網旗下融智投資基金經理胡泊接受證券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未來,隨著注冊制和轉債的不斷發行,有小部分業績明顯變差的上市公司,有可能確實會出現剛兌的難度問題。具體是否以剛兌作為其解決方案,其實跟上市公司自身的情況密切相關。”
30年零違約歷史或被打破
*ST藍盾因觸及財務退市情形,其退市幾乎已成定局,公司發行的可轉債也將跟隨退市,但是剛兌還是資產重整仍存在著巨大的不確定性。而就在藍盾轉債鎖定退市后不久,搜特轉債因*ST搜特提前鎖定面值退市,也將可能退市。5月10日,搜特轉債尾盤大幅下跌,債券價格直接跌破50元,今日搜特轉債繼續大跌,早盤一度跌超13%,創下可轉債史上最低價。
藍盾轉債與搜特轉債的退市風險以及兌付風險,引發市場對正邦轉債、全筑轉債、紅相轉債等有相關退市風險轉債的擔憂,這些轉債價格近期也出現較大幅度下跌。截至5月10日收盤,正邦轉債的價格報69.253元/張;全筑轉債報82.888元/張;紅相轉債報93.097元/張。
在過去的轉債市場,一般是藍籌股才能發行可轉債,在轉債存續期間,即使公司經營出現一定困難,但最終公司仍有能力償付可轉債,所以轉債市場一直保持著零違約。
但隨著轉債市場不斷發展壯大,可轉債數量大幅增加,部分中小企業發行的可轉債,可能會有因企業經營出現困難出現退市甚至難以兌付的情形。可轉債市場上的退市案例和違約案例或將出現,30年的零違約信仰可能也將由此打破。
“可轉債,首先它本身是具備還本付息性質的債券,可在特定的情況下轉成股票,是同時具有股票和債券雙重屬性的投資品種。”優美利投資總經理賀金龍表示,近期,基本面出現問題的可轉債伴隨年報季報窗口期頻出,其中面臨“資不抵債”問題的可轉債違約可能性增加帶來市場情緒下挫,個別債進一步突破債底。
“目前,可轉債歷史上沒出現過違約,而伴隨基本面惡化的問題債可能跟著正股一起退市,未來可能開創先河。不過暫時來看,退市并不等同于違約,參考此前上市公司對普通債權小額兌付的例子,這些可轉債也存在小額兌付可能性,所以,現在說可轉債下沒‘保底’仍然為時過早,這些債未來以何種方式完結其生命周期尚待觀察,而這也對未來參與可轉債市場的投資者的擇券能力提出了進一步要求。”賀金龍說道。
胡泊也認為,雖然轉債歷史上沒有出現過違約的現象,但未來還是會存在個例打破剛兌的可能,這是遲早的事情。就目前來看,個別券的違約風險并沒有對轉債的整體市場產生大的沖擊,轉債的均價和轉股溢價率近期也沒有明顯的變化,因此,整體市場對風險的定價較為充分,比較理性。
轉債市場生態迎來大變化
全面注冊制下,A股市場生態結構正在發生巨變,可轉債市場也受到一定程度影響。
隨著轉債數量的增加,對于公司主體資質較差、業績不佳的,尤其是評級較低的轉債而言,如果公司資不抵債,可能面臨違約風險。
雖然當前可轉債市場尚不存在實質違約的情況,但隨著*ST藍盾、*ST搜特等公司鎖定退市,未來可轉債違約的風險正在加大。華創證券分析師周冠南表示,未來全面注冊制逐步落地,在流動性沖擊影響和退市常態化背景下,高評級、規模大的優質轉債,機構參與熱情會進一步增加,而對于AA-評級以下的轉債要更加謹慎,估值將趨于保守。一方面市場擴容和分化下,個券炒作行為將減少;另一方面散戶的投資難度提升,資金將向投研能力更強的機構投資者集中。
鉅融資產固定收益部總監馮昊對證券時報記者表示,“全面注冊制背景下,股票退市逐漸常態化,正股退市會導致轉債同步退市,而面臨退市的公司通常來說都面臨財務困境,此時償債壓力更大。如果股票依然流通,企業可以通過下修等方式促轉股,從而緩解債務壓力,而一旦退市,轉債投資者則馬上會面臨轉債還本付息的不確定性。”
“國內市場尚未出現過轉債實際違約案例,投資者此前對于轉債的信用風險也并未給予充分重視,但資本市場不斷迭代更新,轉債市場打破剛兌在中長期看是大概率事件,因此投資者在投資決策過程中應該更加重視可轉債的信用風險。”馮昊說道。
盡管注冊制已全面落地,而可轉債的發行依舊是核準制,證監會對發行可轉債的發行主體的基本面有一定的要求。賀金龍對記者分析,可轉債發行主體的發行資質在相關部門的要求和標準下是具備門檻的,而在發債后出現基本面惡化,則更需投資者在選擇標的時以專業和審慎的角度出發。對基本面進行跟蹤和風控,對其信用狀況進行深度研究,基本面惡化,未來可能資不抵債的公司發行的可轉債是不應該去參與的。
輝豐轉債事件是否有借鑒意義?
此前,輝豐轉債的價格跌破面值,市場預期該債券違約概率極高,但最后輝豐轉債回售兌付,并沒有發生外界預計可能出現的違約現象。
輝豐轉債事件對當前存在違約風險的可轉債是否有借鑒意義?輝豐轉債由于剩余規模小于3000萬元,決定發起強贖,以103元/張的價格強制贖回剩余的轉債。
這其中,公司通過修改募集資金用途,觸發回售條款回售,縮小規模等方式來完成其強贖退市的過程。輝豐轉債回售時企業本身的非受限資金不足以支付當時的可轉債余額,公司先是出讓子公司股權,然后是尋求其他企業先行墊資,才避免了違約。
目前,藍盾轉債的剩余規模接近1億元,搜特轉債7.98億元,正邦轉債11.9億元,全筑轉債3.84億元,紅相轉債5.5億元。其中,藍盾轉債、搜特轉債的信用等級均被聯合資信下調至CCC,評級展望為負面;正邦轉債的信用等級被東方金誠下調至CCC,評級展望為負面。
賀金龍認為,輝豐轉債事件對藍盾轉債、搜特轉債、正邦轉債等都具備借鑒意義,但同時又對其籌措及準備資金這一過程的完成產生較高難度的要求,畢竟上市公司債務違約的成本和代價不可謂不大。
不過,*ST藍盾、*ST搜特、*ST正邦等公司凈資產都已是負數,接下來藍盾轉債、搜特轉債、正邦轉債等到底是剛兌還是轉股,還是資產重整,仍存在較大不確定性。“輝豐轉債事件可能比較難有參考意義。”胡泊說道。
此外,轉債整體規模也將影響最終處理結果。胡泊認為,藍盾轉債的剩余規模較小,所以可能兌付的風險相應較低,但對于正邦轉債來說,其轉債剩余規模較大,如何處理存在比較大的不確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