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國際消費者權益日,最高人民法院發布了消費者權益保護十大典型案例,涉及醫療美容消費、大學生貸款訂立攝影合同、婚禮影像資料丟失、預付費消費退款、住房消費、網絡消費格式條款的提示說明和解釋、網店客服行為后果、二手商品轉讓、經營者承諾、消費者個人信息保護等問題。
其中,如近年來普遍發生的消費者辦卡后遭遇店家閉店怎么辦,商品房交房后出現質量問題開發商是否需要負責,線上交易能否不提示說明條款內容,電商平臺二手交易假貨多、商家虛假承諾等困擾消費者的熱門問題,最高法也在本次相關案例中有所說明。
最高法指出,下一步,人民法院將進一步發揮審判職能作用,為經濟社會發展大局提供有力司法服務和保障。
店家閉店后不再退款預付卡未用金額?法院:該還!
預付卡消費在服務領域,特別是在教育培訓、美容美發、洗車、洗衣、健身等服務中廣泛存在,而預付卡消費實踐中存在以下情況:辦卡過程中因經營者存在宣傳誘導、預付卡合同中存在“消費者辦卡后不補、不退、不得轉讓,逾期作廢概不退款”等約定、辦卡后扣款不明及服務下降,導致消費者在預付卡消費中與商家存在爭議。
更有甚者,部分經營者以裝修、維護、停業整頓為名,攜款跑路,或在重新整修后,改換門面,終止服務,造成預付卡消費者的消費困境。
最高法指出,在確認經營者無法繼續提供約定服務的情況下,經營者應當將預付款中尚未消費的部分予以返還,并結合該銷售公司為一人公司的性質及股東收取預付款情況,依法認定股東應當作為責任主體,對銷售公司所負有返還剩余預付款的債務承擔連帶責任,最大限度地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
購房后無法正常用電,開發商無責?法院:開發商需賠償損失
住有所居、安居宜居,是萬千家庭的共同心愿。商品房房款動輒幾百萬,普通家庭要舉一家幾代人的力量才能負擔。商品房質量直接關系群眾的居住體驗,而開發商作為建設單位,對其交付的房屋應當承擔質量瑕疵擔保責任,對存在質量問題的房屋應當及時予以修復。
據案情介紹,張某從開發商處購買房屋一套,入住后發現房屋負一層所有電源插座無法使用,只要一經合閘,全單元總閘跳閘。張某多次聯系物業公司和開發商未果。為此,張某將開發商訴至法院,要求開發商承擔電路修繕費用。開發商辯稱,房屋已經通過竣工驗收并交付使用,不認可案涉工程質量有問題,不同意張某的訴訟請求。
對此,法院認為,出現質量問題的電路系統雖然不屬于房屋主體結構,但仍然是房屋整體的組成部分。盡管房屋整體通過竣工驗收,但不影響開發商對經鑒定確定存在的問題承擔修復責任,開發商始終未予修復,應當賠償張某的修復損失。法院最終判決開發商按照恢復原狀修復方案賠償張某修繕費用并承擔本案鑒定費用。
線上交易不用對消費者說明條款?法院:格式條款提供者有提示說明義務
在數字經濟、互聯網產業飛速發展的大背景下,線上交易中企業基本都采用格式條款的方式與消費者建立契約關系。但是,在格式條款發揮其便捷、高效、積極作用的同時,因其本身具有的單方提供、內容固定的特質所帶來的問題和風險,也不容忽視。法律明確賦予了格式條款提供者進行提示說明的義務。
在相關案件中,鄔某通過A公司經營的旅游App預定境外客房,支付方式為“到店支付”,訂單下單后即被從銀行卡中扣除房款,后原告未入住。原告認為應當到店后付款,A公司先行違約,要求取消訂單。A公司認為其已經在服務條款中就“到店支付”補充說明“部分酒店住宿可能會對您的銀行卡預先收取全額預訂費用”,不構成違約,拒絕退款。鄔某將A公司起訴至法院,請求判令退還預扣的房款。
法院經審理認為,對“到店支付”的通常理解應為用戶到酒店辦理住宿時才會支付款項,未入住之前不需要支付。即使該條款后補充說明部分酒店會“預先收取全額預訂費用”,但對這種例外情形應當進行特別提示和說明,如果只在內容復雜繁多的條款中規定,不足以起到提示的作用,A公司作為預定服務的提供者應當承擔責任。最終,法院支持鄔某退還房款的訴訟請求。
二手交易平臺就能賣假貨?法院:或構成消費欺詐
近年來,個人閑置物品的網絡交易方興未艾,交易人數、交易量發展迅速。各大二手商品網絡交易平臺的出現,更促進了社會個人閑置二手商品交易的繁榮,但不可忽視的是二手商品網絡交易平臺中銷售者發布的商品魚目混珠,侵害合法權益的事件多有發生。
相關案件中,銷售者在二手商品交易平臺向消費者明確其產品為全新正品,但消費者購買后卻發現是假冒產品。經法院查明,銷售者在二手網絡交易平臺假借出售個人閑置物品的名義長期從事經營性銷售活動,并以虛假宣傳的方式銷售假冒商品,致消費者陷入錯誤認識,進而訂立合同,形成交易,該銷售者行為應認定為商業性經營行為,其行為構成銷售欺詐。
最高法指出,對于二手商品網絡交易平臺發生的交易,買家權益受到損害,能否適用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要求銷售者承擔經營者責任,相關法律規定并不明確。有必要對網絡二手市場的交易主體進行區分,應在綜合考慮出售商品的性質、來源、數量、價格、頻率、是否有其他銷售渠道、收入等情況下,合理將長期從事二手交易營利活動的銷售者界定為經營者,適用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相關規定,以切實維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電商做出的有利承諾可不遵守?法院:應遵守承諾
現實中存在不少電子商務經營者為吸引流量、促進銷售,在銷售商品或提供服務時以宣傳或告示等形式向消費者做出高于國家、行業標準的有利承諾,當消費者接受承諾與經營者形成交易關系后,經營者卻以各種理由拒不兌現其承諾,損消費者的合理預期,也侵害了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在相關案情中,商家在做出有力承諾后,在銷售商品存在質量問題的情況下,拒不按銷售承諾履行更換義務,已構成違約。其違約行為已致合同目的無法實現,消費者要求解除合同,退還貨款,依法應予支持。
最高法指出,電子商務經營者在銷售商品時對消費者做出有利承諾的,應當遵守其承諾。電子商務經營者兌現對消費者做出的有利承諾,既是對交易雙方協議約定重要義務的履行,更是經營者誠信經營的重要體現。